10月24日,2020SAEDRC体育建筑高峰论坛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学术年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圆满落下帷幕。论坛虽已结束,精彩尚未剧终,众多业界专家、学者的报告演讲仍令人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主旨报告
城市人因工程学
——当代高质量城市更新的一种思路
张 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世界建筑》主编
面对我国城市的高质量更新问题,张利教授从城市人因工程学的新视角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思路。从人的生活感受与人体的特性出发,关注城市在市区、社区、邻里、家庭、个人五个尺度上与人行为的互动,通过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新建空间的营造。通过首钢单板大跳台、国家北欧两项中心、清华学生活动中心等项目的设计思考,从不同尺度层面上实证了城市人因工程学能够有效提升人民城市生活的美感度、舒适度和幸福感,是引领世界新城市文明的重要契机。
体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钱 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钱锋教授以“我国体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思考”为题,从背景、实践、价值探讨、展望四方面进行论述。以上海体育建筑保护更新实践中的上海江湾体育场、上海交通大学体育馆的保护修缮,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虹口足球场、上海青浦体育馆、上海长宁体育馆的改造更新,上海市静安体育中心、上海卢湾体育馆、上海市划船俱乐部原址的置地重建为例,探讨建筑保护的价值。最后提出加强理论研究和保护更新形式与方法的研究,完善保护与更新政策制定体育建筑保护法规,提升全社会保护意识,建立全程保护与更新观念,探讨应用前沿保护技术五点展望。
体育场馆和城市建设的理性选择
——来自GDAD的实践与思考
陈 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建筑师
基于GDAD近年来积累的大量的体育建筑实践经验,凝练了在体育场馆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设计思考。首先,分析了广州全运会与亚运会背景下,天河体育与城市建设之间动态的关系演变、以亚运城综合体育馆方案设计为例,提出了老区改造与新区新建相结合的模式。其次,结合肇庆新区体育中心项目,阐述了体育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强调了体育建筑的混合使用、集约空间、激发活力,以顺德区德胜体育中心项目、汕头大学东校区暨亚青会场馆项目为例,提出了以多元运营为目标,多种类型体育场馆联动的综合体设计模式。
地外建筑探索
——中国月球建筑2030构想
梅洪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面对构建地月经济的全球热潮,在既定地月关系及月球环境条件下建设月球建筑,使之为月球探测及人员驻留提供掩蔽场所,已成为当下的关键任务。报告系统梳理了月球建筑发展历程,论述了月球建筑建设面临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总体建设策略,结合月坑、月表不同建造环境,系统性提出两套中国月球建筑设计方案:中国星方案、三叶草方案。
超越炫耀:体育建筑设计技术要点
孙一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民健身的需求将日益强烈,过往以城市体育用地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如何以公益为优先,确保公益性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正在成为考核体育建筑效能的重要标准。而未来的职业化体育场馆,应更加彻底的走向商业化,与公益性体育场所在用地性质、建设标准、投资方式、运营宗旨上彻底区分。
体育的社会需求走向多样化,体育建筑必将改变表皮化、盛装型、以外观造型为导向的体育建筑现状。自然采光、新能源技术等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技术措施将成为体育建筑评价的重要标准,体育建筑发展终将超越“炫耀”政绩与成绩的低级阶段,走向以性能为导向的决策机制,以可持续为基准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将主导体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理性的随意
——贵阳奥体中心主体育馆建筑设计
傅绍辉|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总建筑师
傅绍辉先生以《基于理性的随意——贵阳奥体中心主体育馆建筑设计》为题,强调体育建筑设计既要表达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随意性”,也要体现城市特色及人们的精神寄托,体现出“在地性”的特点,即基于场地“建构”的逻辑分析。通过简要回顾兰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体育馆、绍兴体育公园项目的主要设计特点,引出贵阳奥体中心主体育馆项目。接着从背景、策划、绿色、表皮、结构等几方面深入挖掘客观条件对其设计的限制与应对,从而突出创作心态、创作方法、创作结果对于“基于理性的随意”的体现。
当幸福来敲门
潘海迅|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二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潘海迅先生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游泳馆方案的创作历程进行详细回顾,首先探讨建筑在基地、功能、规范、运营、造价、工期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下,提出两馆并置+共享平台、复合空间+活动看台等设计理念,步步攻克,最后完成建筑方案。其次阐释在建筑光鲜亮丽的表面背后,隐藏着结构机电各工种,以及所有参建单位的艰辛。最后总结出建筑创作过程在思绪飞扬中开始,在磕磕碰碰中推进,只要坚持到底,终会听幸福来敲门的核心思想。
一种理念,三个结局
——gmp国内专业足球场设计感悟
吴 蔚|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吴蔚先生以“一种理念、三个结局”为主题展开演讲,分享了对于国内专业足球场设计的感悟。开篇表明gmp建筑师事务所倡导的简洁性、多样统一性、独特性、秩序调理分明这一创作立场,并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讲述了建筑师在坚守上述创作立场的情况下,三个专业足球场的创作过程和三个不同的结果导向,昆山市专业足球场——直接被委托设计、西安国际足球中心(设计竞赛)——取得第一名却没有获得委托、广州恒大体育场(设计竞赛)——退出历时一年的方案比选。
吴蔚先生最后强调,gmp建筑师事务所成立55年以来,始终秉承自身设计理念和创作立场,坚守设计初心。同时,我们也能从三个足球场三个不同的结果导向中,洞悉到目前国内普遍的创作大环境和建筑师在设计服务过程中的工作状态。
场馆运营设计的可持续策略
吕 强|CCDI集团副总建筑师、北京区域总建筑师
吕强先生在报告中指出,体育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属于率先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同时,其建筑本身有着较大的体量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及土地资源。“人”是建筑的使用者,单纯强调建筑的节能是片面的,如果建筑因为没有人使用而导致被废弃,是最大的浪费。对于体育建筑而言,如何合理地分配建设资金,进行适当地“加法”和“减法”创造条件,使场馆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并在此前提下使用可持续技术来降低建筑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能耗,是体育建筑可持续运营的核心思路。
集约·共享
——以厦门新体育中心、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等创作为例
高庆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中心主任
高庆辉先生作主题为“共享•集约”的主旨报告,报告中归纳了“共享•集约”的当代体育建筑设计策略:面对赛事(多维赛事、共纳共存)、健身(特色景观、全民健身)、运营(多元运营、混合开发)等使用需求,以厦门新体育中心、青岛市民健身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项目的创作为例,从体育建筑布局(紧凑布局、预留发展),空间(空间集约、减少浪费)、功能(场馆多用、避免闲置)三个维度运用集约、共享的创作方法生成设计成果。报告充分诠释了如何在设计中运用“共享·集约”的策略展开设计,展示了当代体育建筑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前沿研究成果,也很好地回应了“当代语境下体育建筑创新与发展”论坛的主题。
建筑有界 光伏有限
——建筑光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无限
俞彤霖|北京中晟能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案。同时也为建筑师创作提供更多素材。光伏产品的建材属性日益显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光伏板将会成为一种全新建材广泛应用在未来的绿色建筑中,为建筑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高峰对谈
当代语境下体育建筑创新与发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工作室主任胡越先生作为本场高峰对谈的学术主持,以“当代语境下体育建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切入点,和五位对谈嘉宾一同为我们带来了思想火花的碰撞。
薄宏涛|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
在过去五六年间,我们在首钢园区的更新进程中参与了一些关联性项目,如“四块冰”冬训中心,涵盖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冬奥训练项目,以及其他关联的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让我不断有一个反思,就是如何看待大型体育场馆赛后使用的命运。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大都是以增量态度进行思考,其实应该同样用存量的心态不断对其进行修复、更新、再造,注入崭新动能,使这些体育建筑从“三大件”变为更开放、更亲民的体育运动设施,融入到城市的肌理与公众的生活中。
蒋玉辉|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
结合十几年来专注体育建筑设计领域的工作经历,个人觉得我国体育建筑目前在投资、理念和类型边界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首先我国相较发达国家在体育项目上的资金投入还是相对有限,特别是有些大型场馆将资金投入到和体育本体无关的方面,而在技术设施与科技含量上却创新动力不足。二是设计管理者的理念比较陈旧和保守,最近一两年由于种种原因甚至形成了倒退,制约了设计师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起到行业引领的作用,努力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用市场的检验和反馈探索体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需要打破体育建筑的边界,未来体育建筑将会是集赛事、休闲娱乐一体化的综合性建筑,其功能拓展与体育产业升级必然相伴而行,也希望能有更多建筑师加入到体育建筑设计的大家庭里来,为体育建筑设计提供更多开放性思维。
郑 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时期,被称为“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迎来了体育建筑从增量到存量的巨大挑战。我们能明显看出这次冬奥会多在重新利用2008年建设的体育场馆,也从这里提出了我们应怎样利用城市里已有的体育建筑,体育建筑又该如何应对我国“新基建”大形势下需要做的工作?我们与同济大学的汤老师、钱老师,以及哈工大的陆老师一起在做“十三五”科技冬奥的专项研究,目前的方向就是如何通过场地转换、临时设施、运营模式调整等使得同一场馆实现不同功能,针对城市存量增加“新基建”内容转变为大家更关心的、市民更多用的日常应用场景。
赵 晨|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建筑归功到底是为人服务,体育建筑其实也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分几个层次,首先,以运动员、裁判员为本,让他们使用场地流畅方便高效;其次,以观众为本,让观众有良好舒适的感受、有安全的保障及独特的体验感;第三,以决策者为本,让决策者,包括投资者满意。但目前整体来讲,中国体育建筑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的限制,未能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主次顺序,造成众多乱象的发生,包括规模过大,面积浪费,形态过于扭曲,缺乏长久运营能力,不一而足。
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机会,通过评判成功的,包括失败的案例,业界专业人士的呼吁,引导社会整体价值导向,形成一种“健康”的建筑观念:从决策、设计、建造,管理、运营一系列程序,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这样的体育建筑才能真正回归本源,符合以人为本、与健康快乐相关的主题。
罗 鹏|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大空间建筑研究所副所长
近几年除了体育建筑工程之外,我们还参与了国家一些相关标准的制定,在编制建设标准的过程中,也同样有着思考,那就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整个中国体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总结下来,个人认为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体育建筑应当回归本源,真正服务于人,真正服务于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二是明确不同级别体育建筑的类型特征与差异,多元发展,大力推进为全民健身、体育教学服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拓展体育建筑的研究维度,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多维协同,促进体育场馆的科学决策、系统规划、理性设计和可持续运维的有机结合。
胡 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工作室主任
从今天对谈比较宏观的主题中引申一下,体育建筑大致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供社区、学校使用的普通的体育建筑,这类建筑几乎不存在无法长期利用的问题与挑战;面临挑战的是那些大型竞技体育场馆,如何进行更好的赛后利用是我们一直强调却未能完善解决的难题。大型体育场馆增加商业功能是目前体育建设的一大趋势,但同时在交通疏散、商业运营等技术层面也面临着挑战。
今天对谈的第二个题目是“关于体育建筑创新与发展的建议和畅想”,因为时间限制来不及进行讨论,最后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之快,体育场馆从之前的寥寥无几到如今的随处可见、富丽堂皇,我认为将来总有一天,建筑特别是体育建筑会回归到一个更多人关注日常健康生活与运动的场所,成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个人对未来体育建筑的期许。
前情回顾